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学术节系列活动之基础医学院分会场举办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4-12-02

1119,基础医学院方药系的五位教师就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

景霞副教授的报告“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肌张力增高大鼠解痉止痛作用机制的研究”,以经方为基础提出了酸甘化阴柔筋止痉的对应关系,并将中医阴阳的概念融入现代神经递质的研究之中,立意新颖。吴晓丹副教授的报告“基于水通道蛋白对增液汤‘增水行舟’调控机制研究”,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对增液汤增水行舟的内涵进行研究,从水通道蛋白的角度阐释“增”的过程和“水”的本质,非常巧妙。另外,高琳副教授的报告“当归散对COH子宫容受性的干预机制”,王淳副教授的报告“消石利尿化瘀法保护高尿酸血症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疾病,结合现代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对中医药在临床上的优势及科学性。张建军教授的报告“基于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更是对一系列前期课题研究的积累,对中药药性理论进行现代的诠解,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令我们深受启发。

在自由提问环节,诸位老师和同学都积极向各位老师提出问题并交流心得。整个讲座令人振奋,发人深思。诸位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拓宽了眼界,对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有了新的了解,也对传统的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1119,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举办了“红外成像”讲座,由李洪娟教授主讲,全体中医诊断系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研讨。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检测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热能量分布状态,报告中李洪娟老师介绍了非平衡热力学理论与中医经典理论的对应关系,人体热结构的概念,红外热成像的中医诊断原理,从典型临床病例、科学研究的角度、以及其它领域研究人员运用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科研成果等方面,阐述了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老师及同学们就此技术的优点、局限性、具体临床应用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为临床及科研开拓了一定思路。

1125,基础医学院院长刘建平为师生作了关于“国内外高影响因子中医药临床研究论文评析及撰写规范”的讲座。

刘院长从发表科研论文的重要性、评价医学论文的指标、国内中医药科技核心期刊、SCI收录国际中医药期刊及其影响因子、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中医药研究案例、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规范、成功的经验与策略七个部分展开本场讲座。刘院长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国内外被SCI收录中医药/补充替代医学的期刊影响力的大小,评价医学论文的指标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可应用性,并从审稿人的角度阐述审稿要点以及文章得以发表的标准,并用自身的研究经历以及所在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举例,指导在场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并讲授投稿的关键步骤,同时分享了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成功的关键。讲座中详细总结了不同研究类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报告规范,引导研究人员遵循规范进行研究结果的报告,从而更有利于文章的发表。讲座最后,刘院长认为研究小组多学科组合、研究项目国际合作、克服语言障碍、确保研究质量、方法学严谨详尽、图表应用恰当、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期刊要求撰写、强化研究能力是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中医文章的成功策略。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抄袭和影子作者是被退稿的主要原因,希望学生引以为戒,避免这些误区。

1126,基础医学院举行《内经与临床》讲座,由张银柱教授主讲。张教授从《内经》出发,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向大家介绍20余种疾病的方证论治思路。如温阳法治疗脱发症、中满分消丸治疗肾衰腹胀、利火汤治疗精囊炎等。

教授治病主张辩证施治、辩体施治,主张因时、因地、因人施治。他先后拜访王雪华、熊曼琪等多名学术大家,尽得名师真传。

1127,基础医学院邀请肖相如教授作了题为“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的讲座。

肖教授以:“表证是外感病初期吗?”“热邪可以导致恶寒吗?“根据恶寒和发热的轻重可以辨别外感病初期的寒热吗?”“风为阳邪吗?”“怎么祛风?“暑是什么?”“香薷饮是祛暑的吗?”“杏苏散是润燥的吗?”等问题开场,引发同学们思考。随后,肖教授指出太阳病的提纲条文中“恶寒”与太阳温病“不恶寒”的矛盾,进而通过表证的定义、特征、性质、分类等多方面证明温病无表证。肖教授还指出温病学派出现以后,中医解表法开始混乱。而教科书将恶寒作为外感热邪初期的固有表现更是造成学习中医者的迷惑。肖教授更表示中医中存在的悖论是历史遗留问题,靠他个人的能力并不能解决,但为了中医科学性发展,我们必须勇于质疑,勇于提出疑问。

肖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学医,师从李培生、梅国强、时振声教授,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个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曾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