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暨第一次协作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3-11-14

1010,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共计37个团队组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暨第一次协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教授黄淑帧,我校党委书记吴建伟、校长徐安龙、副校长靳琦、乔延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琦教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中医体质学及其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乔延江副校长主持。

雷朝滋副司长首先传达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精神,鼓励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他特别指出“2011计划”与以往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不同,其重点体现对创新成果的认定与支持,应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单位,围绕国家需求,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完成目标。徐安龙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协同创新重点在于“协同”,通过各协作单位通力合作,确定目标,形成创新成果;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理论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围绕国家需求,集中力量,选定目标,攻克难关,先解决部分关键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提出,中医理论涉及面较广,需在学术、经验等方面进行传承,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理论具有开创性,其最大特点在于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撑;中医临床理论支撑的缺如导致现今中医院西药应用的普遍化,通过协同创新,将中医体质理论向成果转化发展的构思是正确且有重要意义的。

上午910,由石学敏院士、黄淑帧教授、吴建伟书记、徐安龙校长为“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吴建伟书记为王琦教授颁发中心主任聘书,正式宣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在第一次协作研讨会上,靳琦副校长代表牵头单位对中心各参建平台负责人表示欢迎,指出此次中心成立包含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37个团队,应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医体质理论既往良好研究基础之上,策应国家需求及产学研发展大趋势,协同创新,促进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的发展。

中心主任王琦教授对中心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建设的大趋势、大机遇、大合作、大作为。中心建设要实现四个贡献:满足国家需求,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技术与方法;满足行业需求,改变传统健康产业模式,形成个性化健康产业链;满足学科需求,发挥本学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中医学科分化与发展;满足学校需求,建立引领和主导国际个体化健康工程的一流协同创新基地,为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做出贡献。

中心办公室主任倪诚就中心任务与实施方案草案进行了说明,对预期构建的四个平台所涉及的具体任务与预期成果进行了分解,并就相关问题征求协同单位意见。中心办公室秘书长李玲孺对中心机制体制进行了解说,指出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应打破壁垒,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人员组成,整合科研机构的科研技术资源、临床机构的临床样本资源、企业或基金会的资金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等各类资源,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协作研讨会上黄淑帧教授就“中医体质的表观遗传基础研究”做了专题报告,提出利用现代科学和已有基础、平台、理念探索中医体质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相关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凡一教授指出中医体质理论是现代中医学的开创性工作,中心前期工作扎实,在诸多同仁的支持下,明确中心目标,有效整合资源,细化经费管理,大力汇聚人才,有助于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宓现强教授提出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实现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及文化的结合,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团队与中心。庄永龙博士指出中心在开展研究过程中涉及转化医学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该平台要求规范化、标准化、集成化及网络化,具备灵活性、兼容性、扩展性、安全性及大数据分析时的稳定性。国家知识产权局吴冰老师就“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宣讲,并着重对专利申请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次大会学术气氛浓厚,各团队负责人对所在团队优势作了介绍,并对协同创新中心总体任务提出宝贵意见与合理建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暨第一次协作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的发展及成果转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