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马继福文章《群众路线带来文化创新》
《中国教育报》
党的群众路线是重要的文化成果,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动因。
群众路线带来文化创新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进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下,党的群众路线是重要的文化成果,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动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走创新之路,以群众路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深发展。
群众路线推动理论创新
在党成立之初,基本上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国际的指导以及苏联的革命实践为蓝本进行中国的革命实践,所以在革命的主体上局限在工人阶级,革命的方式上局限在城市暴动。若干次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国情与国外不同,不能照搬经典理论和国外革命实践的经验。
1927年年初,毛泽东到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并于3月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前的1925年12月,毛泽东曾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可以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并且撷取了很多非常生动的农民运动实例来阐述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文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分析中国革命实践,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路线的形成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
在建设工作中同样有来自群众的理论创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的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以市场原则为准的经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现象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自发按照市场经济准则活动产生的结果,其作用是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这种经济运行情况,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决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论探索,这样的结论是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实践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后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推动制度创新
1938年起,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根据地物质供应极端困难,加之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实行精兵简政主义”,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党外人士的意见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起到了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创新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拉开序幕,开放从何开始呢?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经济特区。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促进特区经济发展,并对全国起辐射示范作用。经济特区这一制度创新,是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群众路线推动实践创新
群众路线在许多具体工作中产生了创新成果。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