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我校鲁兆麟的文章:《顺应四时乃养生之本》
《中国中医药报》
鲁兆麟:中医十分重视顺应自然规律,强调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顺应四时乃养生之本
春捂秋冻老了没病
老百姓有句谚语:“春捂秋冻,老了没病。”中医也有句话,《黄帝内经》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些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原则。
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其实并无矛盾。春捂是指到了春天仍要多穿一些衣服,人不要太贪凉,实际上与春夏养阳的道理是同出一辙:秋冻是指秋冬寒冷季节不要穿得太暖和,应当适度感受一点寒冷之气,使人的适应能力不断加强,以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人要适当进一些补品,以补充阴精。这句谚语基本概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既注重阳气的充盛,时时加以维护,又要注意阴精的不断补充与维系。所以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从养生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自然的一般原则。
一日四时起居有常
具体到如何更好地顺应四时,其内容则不是如此简单。中国文化认为四时的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时和一年的四季。一天的四时指早晨、中午、晚上、半夜四个明显时间段,中医称之为平旦、日中、日西、夜半四个时间段,它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相关。一日都在阴阳变化之中,一昼夜阴阳交会之时在子时,子时是指半夜23点到1点之间。中医主张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按时作息,睡觉应在子时以前,不主张每天熬夜超过深夜12点。
一年四季调摄有度
中医谈养生,不但关注一天四时的变化,主张每天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另一方面,还关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中医认为,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生气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阳一样,此时,人体也应象春天一样,所以《内经》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阳气最盛,万物生长旺盛,枝繁叶茂,所有的生物体生机活跃,繁衍昌盛,故夏天主长养万物。《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进入秋季,阳气开始衰减,阴气开始逐渐加强,故主收敛于内,盖阳主上升主热主发散,阴主下降主寒主收敛。故秋季阳气内收,水液不外泄,因而秋季主燥。《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天天寒地冻,阳气更弱,万物因此而凋零,动物因此而闭藏冬眠,因此中医认为冬季主藏,《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顺应自然把握健康
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春天阳气生,阳主动,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合理的安排,如春游、踏青等,并提出了春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夏天主长养万物,自然界万物阳气最旺,因此,生活当中要避免暑热。把西瓜作为祛暑之佳品,中医称之为天然白虎汤,能与医圣张仲景清热名方白虎汤相媲美。又强调不宜贪凉饮冷,应使人体阳气得以适度外泄,以求阴阳平衡稳定;秋天阳气始收,气候由热转凉,易感燥邪,又易产生内燥。故养生应关注秋燥,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为了顺应秋天的由热转凉的特点,因此人体要适当少穿些衣服,略冻一些,以适应冬季的到来;冬天气候寒冷,阳气藏于内,故人体顺应自然亦应保护阳气不受损伤,心宜宁静,不宜过动,运动不宜太过,防止汗泄太过,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