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杏苑天地

感谢恩师——记我的导师丁霞教授(2012年教师节征文三等奖)

发布时间:2012-11-15

题记:光阴荏苒,跟随导师已经有4年的时光,明年即将毕业离开恩师,早想写点东西纪念这段日子,记下与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如今下笔,却发现想说的太多太多。

恩师丁霞教授出身中医少年班,少年习医,后赴美国做博后,中西合参,在学术和科研方面颇有造诣,曾为北中医最年轻的教授,人又端庄秀丽,一直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有人对她的评价是“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我觉得很能反映老师的气质。

恩师在科研上作风严谨。2011年底,我面临博士论文开题,因我是临床专业学位转博,博士只有2年,又没有经历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能专业技能有所欠缺,面临开题,我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临近学期末,老师的工作很忙碌,但是一有时间就与我探讨学术问题,不断纠正我思想上的偏颇。我急着想要发表文章,想在开题时如果有文章可能会好点。老师严肃的告诉我,你有压力是很正常的,但是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做科研,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做科研,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对以后的临床有所帮助。在认真给我指导的同时,老师又是帮我找循证医学专业方面的老师,又是帮我联系统计学方面的专家给予我指导,希望我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完美。最后我顺利开题了,我知道这里面倾注了老师很多心血。

生活中,老师更像是慈母。每逢过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这样的节日,老师都会请大家一起吃饭,她每次都会让我通知已经毕业留在北京的师兄师姐。老师说话很平实,行动多于语言,毫无矫揉造作。她跟我们说,当年她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书时,每逢过节,她的导师都会请她和她的师姐妹到自己的家里去吃饭,如今时代变了,不流行在家吃饭了,过节了,我们就在外面一起吃饭。其实细心想一下,我们都远离父母在京求学,每逢过节当然思念亲人,不过因为有老师在,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每次过节同门师姐妹聚在一起,从未感觉孤单。远在家乡的父母肯定也很欣慰。

说句心里话,我在北京求学已经4年有余,因为在临床专业比较忙碌,1年只能回家2-3次,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有限,这4年之中还不如跟老师在一起的接触多。在我心里,已经将老师视为亲人。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学习上要勤奋,同门之间要团结,要与人为善,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论是病人或者同学、同事。现实生活中,老师也是这么给我们做表率的。

其实老师正值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幼子,由于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老师为家庭付出也很多。研究生院的工作比较繁琐,她每天都忙忙碌碌很少有停歇,中午饭经常将就一口,吃几块饼干接着出门诊。下班后很晚,回家还要给孩子辅导功课,照顾完家庭再继续熬夜工作。即便这样,老师对待我们,对待病人都极具耐心。门诊工作很忙碌,节奏比较快,有的病人经常就一个问题咨询好久,老师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厌烦。老师说,对病人好,帮病人解决困难,不是夸夸其谈,故弄玄虚,而是用你学的专业知识耐心帮他们解决病痛。

每逢毕业季节,都会跟老师在一起为毕业的同门送行。跟导师学习已经四载了,明年我也将毕业离开老师,想起这些,心中满是不舍。我唯一能做的,是以老师为楷模,好好努力,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老师少一点劳累和操心,以报答老师的教育和关怀。

(东直门医院中西结合临床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 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