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杏苑天地

严师慈母—我的导师王素梅教授(2012年教师节征文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2-11-15

和王老师结缘,纯属偶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毛遂自荐,联系上了老师,没想到一路走下去,顺利的来到了老师门下,让我不得不想起一句话:缘分啊。

导师出了名的严。凡在儿科实习过的学生 ,不怕她的似乎不多。每到周四,导师查房,研究生们一个个早早来到病房,看病人,看书,准备迎接导师的提问。导师的问题总是又多又宽,让人防不胜防。而且,导师很公正,每个人都能“中奖”。先提问研究生,研究生回答不上来,那就得博士回答了。所以,每次查房感觉空气都要凝滞了。对于自己的学生,导师更是严上加严。我们这一级导师招了两个学生,我呢,工作过7年了,所以导师觉得我本来就该比她们经验多,回答上来是自然,回答不上来,那更是不对了。导师对我的要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我的同门师妹,是个韩国留学生,老师并没有因为她是外国人而对她放松要求,从查房汇报病例,到写病程,接新病人,帮忙下医嘱,门诊抄方等等,都是一视同仁。韩国师妹说博导和硕导的风格相差太大了,硕士期间从来没有人要求过她什么,但老师却是要求什么都要会,压力太大了,但收获很多。记得她第一次用近乎颤抖的语言汇报病例时,我们想坏了,肯定得挨批了,但导师并没有责罚,反而鼓励起来:第一次紧张很正常,有勇气就好,以后再好好熟练熟练。一次不会可以,多学几次就会了。真是恩威并施。老师还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科室的制度。记得有几次,病房没排班,我们就偷懒没去,导师发现后接着就打电话,一个一个询问原因,谁也逃不出老师的火眼金睛。

导师的记性特别好。学生不少,老师的活也比较多,她都能安排的有条不紊。老师每次都能清楚记得交给谁了社么任务,什么时候该完成。快到时间时,她还要再提醒你一下。除了要求按时,还要求保证质量。记得前段时间校对书稿,杂志社说格式不用管,只要内容审核好就行。当我提前交给老师时,导师一看,就批评起来了:“你看着格式,够乱的,怎么看呢?”我说:“杂志社不是不要求格式吗?”导师接着就对我说:“这就像看一个人,如果外表都一塌糊涂,即便你再内秀,也不会给人好的印象。起码格式要说的过去,这样别人才知道你是一个严谨的人,才会和你继续合作”。听了导师的话,我就觉得很有道理。

导师的精力总是特别充沛,这是最让我们佩服的一点。导师一直保持着早晨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的习惯,而且中午从来没见过老师午休。不管什么时候见到导师,她总是精神饱满,几十年如一日。导师现在不用坐班了,但即便是没有门诊的日子,导师也是坚持去医院,以医院为家。

导师一面是严师,另一面却是慈母。每当我们情绪有丝毫的变化,她总能敏锐的觉察到。然后紧接着是嘘寒问暖,帮我们出谋划策。而且每到逢年过节,导师总是喜欢把在京的学生聚在她家里,给大家准别好食材,大家一起放松,一起Happy。导师很注重仪表,也要求我们赏心悦目,一些重要场合,例如答辩、面试,导师都要叮嘱一遍又一遍。导师还反复教导我们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关键。而我们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比如帮忙挂个专家号,导师也总是帮我们解决。每年毕业答辩,在感老师时,好多师姐师妹都潸然泪下,忘不了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导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医生,用“医者仁心”来形老师最恰当不过了。导师的特色是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而抽动症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皱眉、咧嘴、吸鼻子,动作很多,还有一些伴有声音的抽动,甚至出现秽语。所以门诊上总是很热闹,导师每次都是耐心的询问病史,近况,一次次叮嘱家长注意事项,有条不紊,还总是鼓励抽动症的孩子。外地的就诊患者特别多,导师总是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教他们学会观察病情,观察舌苔的变化,这样,孩子病情稳定的时候,家长可以来代述。很多小患者,一看到老师,就甜甜的喊:“王奶奶好!”“王奶奶,我又来了”导师告诉我们,儿科虽然经济上相对清贫一些,但心情好,因为你始终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

和导师相处时间越长,越感觉到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感老师,指导我们成长,也深深地祝福老师,教师节快乐!

 

(东方医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