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形势政策网刊发我校思政课教师文章思政课何以成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形势政策网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孙振鹏文章《思政课何以成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全文如下:
思政课何以成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孙振鹏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阐明了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根本任务、推进抓手等,提出了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位高远、视野宽广、立意深邃,是继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的又一纲领性指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反映出思政课是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而思政课所以具有如此地位,在于如下三重思维逻辑:
一、理论之维:秉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主旨要义的必然要求
讲好思政课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旨要义。思政课的“思”指的是思想,“政”指的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教育问题做出深刻论述,他们不仅认为教育要接受党的领导,“完全贯彻党的精神”,而且特别重视思想和政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面,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具有型塑教育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并且揭示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简言之,有什么样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要固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角色分工,以便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学校“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落后的。《共产党宣言》提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样要实现思想的变革,这必然要在教育的变革中体现出来。由此,破除旧思想残余,引导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突出要求,并且主要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来体现。
另一方面,政治主张必然要在教育中得以贯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是文化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学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必须始终自觉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而思政课无疑是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其课程知识从纵向上来看,既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或者重大方针政策等宏观层面,也包括具体观点、判断、认知等微观层面;从横向上看,既包括政治发展总体方向的长期视角,也包括一定时期内的政治中心任务等短期视角,承担着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和践行党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政治事业和政治活动等重任。
二、历史之维:发扬重视“生命线”作用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共产党人历来强调从历史中总结利弊得失、把握规律,并以之为补益审视当下,着眼未来。回望党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体到教育领域,学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事业的政治性、战略性、基础性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命线,在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发挥“生命线”的重要作用。这在党的历史上有众多优良传统可循。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军队的教育工作做了深入探索。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由于古田会议决议的重心是破除当时红军中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非组织观点和主观主义等八种错误思想,因此这里的教育首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1932年7月,党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诚然,此时还不具备面向全国学生共同开设思政课的条件,但上述实践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在教育活动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思维,这为思政课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进而产生了教育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迫切需求。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无疑,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取得思想和政治上进步进而形成共产主义觉悟。这一时期,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等,助力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作用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总结十年动乱中教育工作的失误与教训,立足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邓小平同志强调:“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胡锦涛同志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思政课建设“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先后出台,课程设置日益科学,育人功效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论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师资力量等得到了大幅改善与提高,“生命线”作用不断彰显。
三、实践之维:坚持新时代教育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三个“事关”共同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时也表明了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
思政课是反映教育本质属性的核心课程。教育是具体的,既包含各国普遍遵循的一般原理,又具备不同国家的鲜明特色。中国的教育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开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思政课是强化教育根本保证的主力课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既是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落实党的领导的表率,又是把党的领导转化为课程语言,向学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背后逻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思政课建设成效越卓著,越能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情感认同,党的领导就越能落到实处,反之亦然。
思政课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境外敌对反华势力不遗余力地向国内青少年灌输“恨国”思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必须将思政课做大做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仅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其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更要向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渐成长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思政课是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我们应继续秉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主旨要义,汲取百余年来党以思政课发挥“生命线”作用的智慧与力量,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作者孙振鹏,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