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六个“和谐”加速发展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3日第二版报道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六个“和谐”加速发展,全文如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把握基层党组织换届时机,将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持久化、深入化,激发党组活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东直门医院六个“和谐”加速发展
本报记者 徐雪莉 谭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门诊、病房和整体布局相对落后。由于医院知名度较高,从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前来就诊的疑难病患者较多,医疗条件和就医需求形成了巨大矛盾。如何让患者满意、职工满意、学生满意,成为压在医院管理人员身上沉甸甸的担子。
2010年,正值东直门医院基层党组织换届,医院党委推进创先争优,联系医院实际,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开放型、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首善的中医医院”为主题,激发党组织活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医院正以“政治和谐、工作和谐、分配和谐、文化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姿态加速发展。
干部带好头 职工有劲头
2009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推出新一届东直门医院党委领导班子,班子7人均为中医药界知名的青年学者,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者6人。医院党委书记李澎涛深知只有领导干部带好头,职工工作才会有劲头。他带领班子成员先后开展了“德与能力”、“廉与正”、“政绩观与群众利益”等系列讨论,在医院各处、室、科主任竞聘动员会上,以“领导干部修养与能力”为主题,强调各级干部的素质要求。
通过多次讨论学习,医院上下形成了为医院负责、为职工负责、为患者负责的良好工作风气,干部作风步入良性循环。“大医精诚”精神在广大医护人员的思想中日益巩固,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杜绝商业贿赂、降低就医成本、发挥中医特色优势、解决患者痛苦,成为医院工作的主题之一,真正将创先争优落到了实处。
医院党委在下大力气进行医院整体改扩建工程规划的同时,努力开展门诊挂号候诊、取药、理化检查、住院病房等医疗条件的改善工作,在预约挂号、周末门诊开放、完善中药服用种类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医院的业务增长连续两年达到38%,平均住院日缩短了40.7%。
医院谋发展,职工得利益。医院先后通过出勤奖金、岗位工资、误餐补助和低碳交通补贴等,职工收入同比增长73.58%,让职工实实在在感受到医院发展带来的利益,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爱院敬业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心声。
文化助发展 中医有优势
东直门医院党委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人才特征和发展目标,建立起一套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文化理念。
该院将“追求卓越,志于首善”作为医院发展愿景,在思想行动上,强调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追求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技术一流,凸显中医特色优势,引领行业学术发展。实施“特色立院、人才强院、科技兴院、文化塑院”发展战略,将“破解难题,和谐发展,突出特色,创建一流”作为具体行动目标。
该院以张仲景创造精神为开端,塑造张仲景、秦伯未、董建华名医塑像,弘扬以医院三代大师即秦伯未教授、董建华院士、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历代专家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造精神,为青年人才成长树立精神楷模。医院上下一条心,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焕发党组成员活力,为医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情系全社会 温暖群众心
医院党委及各党支部,携工会、共青团,全面贯彻创先争优主题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系社会服务群众。
医院与社区密切配合,在全市实现化验单直通,为社区居民开通门诊、住院、检验三条绿色通道;联合北京市东城区社管中心及街道委员会,搭建一个凸显中医特色优势的预防保健服务平台。专家常年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咨询、讲座,惠及群众数万人次,社区完成门诊服务量约4万人次。2010年冬病夏治贴敷在社区完成5600人次,普及颈椎操进家庭1000户,周边影响力不断扩大。
东直门医院为帮扶落后地区和技术薄弱区域的兄弟医院,相关专家经常牺牲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无偿支援各地医疗工作。医院与内蒙古、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北京等省市的18家中医院签订协作医院协议,在技术支持、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诊疗绿色通道、科研等方面进行协作。在中医专科专病网络携手工程中,医院优势科室对口帮扶宣武中医院、平谷区中医院等7家中医院的相应科室,提高了对口医院的中医诊疗水平。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