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团队
中国教育报
古典经方的跨时空传承
古老的中医曾经为国人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神奇的草药是如何治愈疾病的?某一方剂的多味药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000多年前的神农氏尝遍百草,以身试药总结经验。今天,王庆国和同事通过药理学、免疫学的定量分析,揭示草药治病的机理,为传统方剂对现代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构建高血压等疾病的中药新药创制平台
据调查,目前我国有着庞大的高血压病人群体,抗高血压药物的总体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但这个庞大的市场90%被西药占据,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市场缺口巨大。通过对经方三草降压汤进行研究,王庆国带领他的团队揭示了其降压、稳定血压和保护靶器官的作用特点,建立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新药研究平台。
通过对该方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他们建立了成分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标准。业内专家表示,这种既有中药特点和优势,又具有现代药物科学内涵的创新中药,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优势,加速其研究和市场转化,必将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清开灵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早年创制的中药注射剂,来源于经典名方“安宫牛黄丸”,疗效好,主治范围广,但同时由于其制备工艺水平的限制,也存在着偶然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提高质量,提高安全性,团队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清开灵组方中的四种成分是其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团队研制出了具有溶栓、神经保护、抗炎等多种功能的,符合现代质量标准的精制清开灵注射液。这种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为中医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将“四逆理中合方”用于治疗体弱易感者,他们开拓了经方的现代应用;将“四逆散”用于治疗“抑郁症”,发展了经方治疗当代难治性疾病的诊疗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解决了中医方剂配方研究的方法学瓶颈,为临床灵活运用经方提供了理论支撑。
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基于中药化学成分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自主构建了高血压、缺血性中风和哮喘等重大疾病的中药新药创制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多学科知识融合为团队科研突破奠定基础
身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王庆国,师从我国著名中医专家
在求学时,王庆国就对《伤寒杂病论》颇有研究。读博士期间,他与学校
尽管在校内外,王庆国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但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医药学人,“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先导,教学是职责”。每周,他都要抽出3个晚上在国医堂出专家门诊。在临床方面,他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见长,特别是对肝炎的辨证论治,自成一家,疗效显著。
一部《黄帝内经》囊括了医学、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进步,中医学必须借鉴当代的科学技术来加速自身发展。做过6年的西医大夫,又读了中医硕士、博士的王庆国认为,发展中医要基于传统,但不能囿于传统,要汲取现代科技的养分,但又不被其束缚。
“发展中医学必须引入新的观念,必须借鉴当代的科学技术,包括西医的技术、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及社会科学的新成果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勤于实践的不断探索,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为王庆国和他的同事在科研方面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凝聚优秀人才是打造一流科研团队的关键
多年来,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王庆国注重吸纳中西医药等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骨干,同时有意识地对团队成员进行学科交叉的培养与锻炼。
目前,该团队已形成了一个具备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
团队骨干教师赵琰具备扎实的中医药教育功底,但王庆国认为,“搞研究要多学科融合,对中医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在王庆国的主张下,赵琰先后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了分子药理学的博士后研究,到日本京都大学接受分子生物学的深造。如今,她已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与此相似的还有团队成员钟相根。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也是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从事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又回到了母校,成为团队药理研究的主要骨干。
令团队成员屈会化难忘的,是王庆国在自己成长路上的大胆鼓励与悉心指导。在师从王庆
团队成员王雪茜经过中西医系统的学习,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在医学基础研究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病理机制与中药干预作用研究等项目中崭露头角。
正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团队成员,王庆国领导的团队不断在科研上取得新进展。目前,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套经方现代研究的技术路线,为经方乃至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在成果技术基础上开发的创新中药莲花毒感平、乙肝三降颗粒等,全部实现了技术转让。研究过程中,团队申请发明专利8项,发表研究论文208篇,培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