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举办驻京医学院校201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发布时间:2010-12-28

《中国教育报》20101225日第二版报道我校举办驻京医学院校201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全文如下:

 

就业观念趋于理性 注重未来发展空间

大学毕业生就业瞄向二三线城市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2011届毕业生刘晓萌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女孩,在临近毕业时选择了向厦门等一些二线城市的医院递交求职简历。在日前举行的驻京医学院校201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河南、威海等二线城市的医疗单位很受青睐。回老家吗?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学校园,回家乡就业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热议的话题。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

谋发展,选二三线城市不缺机会

1217日,驻京医学院校201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校的5000余名毕业生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百余家用人单位为学生带来了就业岗位4000多个。

北京医院等一些京城大医院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在河南中医院、威海迪沙药业集团等一些二线城市医药单位展台前同样聚集了众多毕业生。两位中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选择了河南的一家药业公司,并在现场达成了初步意向。他们告诉记者,老家都是河南的,选择回家乡图个地利人和。

刘晓萌笑着告诉记者:“喜欢那些二线城市的居住与生活环境。如果将来在外面发展得好,还可以把父母接过去。”而令她感到高兴的是,父母尊重她这个独生女儿的选择。

在日前举行的广东2011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上,4家银行的60多个各地分支机构提供岗位4000多个,招聘会现场人气火爆。“今年与往年明显不同,很多大学生开始选择回乡就业。他们的就业目标从一开始就锁定了二线城市。”这是多家用人单位的共同感受。

回家乡,生活更有幸福感

近日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校园中86%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二线城市就业。在这项调查中,毕业生选择离开一线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成本过高”,这一比例达到67%,其他原因还有“就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太快”、“难以落户”,等等。

“要知道一个城市的生活压力有多大,去乘坐一次地铁就能感受到。”中央财经大学大四学生小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已选择了回河北老家就业。在她看来,北京等一线城市不仅住房压力大,而且工作节奏快、交通状况不佳,由于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生活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而回乡工作的生活成本较低。我爸妈只有我一个儿子,他们都很想我回家发展,我自己也希望回到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北京理工大学的小罗表示,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因为家庭、大城市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希望回家乡发展。

对此,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线城市的公众确实对无处不在的压力产生了不堪承受之感,而大量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则由原先的首选一线城市就业,转向了选择二线城市发展,这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战略抉择。

求生存,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哥王伟回家乡发展两年,建起了自己的培训学校,有了房买了车,事业蒸蒸日上。”天津一名财经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于谈起就业,对回家乡创业的师兄羡慕不已。他表示,不是每个人都要把青春安放在大城市才不枉此一生,投身中小城市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人生更不必“逆水行舟用力撑”,换个活法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更多的例子显示,毕业生在二三线城市往往能更快地提升自己,得到更多的上升空间和机会。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一线大城市奋斗一段时间后,积累了工作经验,锻炼了工作能力,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价值。

天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0届毕业生中,很多学生都申请把档案迁回老家。原因就是在一线城市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奋斗多年难买一套房的现实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选择二线城市。

“当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一线城市撤离到二三线城市工作和生活,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趋于理性。”西南科技大学高教所副所长谢鸿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谢鸿全认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时,市场竞争激烈,学生自然会根据需求对个人的求职观进行调整。二三线城市人才需求急遽增加,其引进人才的措施吸引着大批大学生。同时,以往大部分毕业生是先择业后就业,如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发展,这也促使了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