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健康人生》栏目刊登我校校长高思华关于养生问题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0-07-19

《光明日报》200914《健康人生》栏目,刊登我校校长高思华关于养生问题的看法,全文如下:

 

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话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答记者问

 

记者问: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养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一方面是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各类慢性病不断成高发趋势,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高校长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健康,而诸多的慢性病却显现着递增的势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们往往难以顾全,且有些因素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饮食——饮食没有规律、膳食不平衡、暴饮暴食等。

  不当医疗——药物的过度使用和滥用、过度检查及伤害性的治疗等。

  不良习惯——违背自然的生活方式、嗜烟嗜酒、缺乏锻炼或不当运动。

  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带来的不良情志刺激和精神压力。

  心理因素——心理不健全或对自己要求过高,或欲望无穷,使自己总是处于焦虑、不满、怨恨、失落、愤怒等影响健康的精神状态。

  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的各种污染、辐射、噪声等等。

  所以,维护健康是全方位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一方面要每个人都要懂得什么是健康和如何去维护健康,学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及方法,一方面要全社会动员共同来维护环境的整洁和社会的和谐,并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否则健康就无从谈起。

记者问:重视养生却不会养生,转型社会带来了哪些特有的养生问题?

高校长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确实是越来越重视养生越来越重视健康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就我国而言,既往是恶性传染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在是许多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成为了健康的杀手,而且人们所面临的亚健康的威胁更是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构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对科技工作者、机关干部、教育工作者、高收入阶层的危害更大,导致慢性疾病增多、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进而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养生保健必须从早做起,全面推进,不能顾此失彼。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为重要的。

记者问:您认为做好养生最应该把握的是什么?

高校长答: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就是“顺其自然,弛张有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跟着感觉走,无过无不及”。

  为什么要跟着感觉走呢?因为人是一个非常精灵的动物,具备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当机体有什么变化需要调节时,会随时给你一个不同的感觉信号。我们都知道,体内一缺水,血容量一低,你就感觉渴了;血糖一低,你就觉得饿了;你长时间不休息,就打哈欠,告诉你困了,累了,该休息了;站久了,你就会觉得腿酸腰紧,想要坐下了;坐得时间长了,你又会屁股酸痛,全身不适,你又觉得站起来活动一下就是休息;当你身体需求动物蛋白的时候,就馋鱼馋肉,当你连续大鱼大肉,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过剩,而维生素、纤维素之类的摄入不足的时候,你对鱼肉之类的东西马上就腻了,就想吃萝卜白菜了。就是说当你身体需要什么的时候,身体会给你个信号。所以说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跟着感觉走。但跟着感觉走,也不是一味地放纵,有人就爱吃肉、有人就喜欢喝酒,我们说爱吃什么爱喝什么都不要紧,关键要有一个度。所以,跟着感觉走、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东西。

记者问:现在大家都知道心理养生很重要,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养生?

高校长答:心理养生是当今社会人类健康的新主题。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许多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都和心理失衡有关,严重的情绪波动如过怒、过喜、过悲、过恐有时还可立即致死人命。心理平衡是养生保健最重要的环节,其作用超过其他一切养生措施的总和。有人说:“只有做到心理平衡,才算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形神合一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和基础。中医最早的治病方法也就是心理治疗,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养生诸法中,中医最强调的就是心理养生,认为最佳的心理状态带来最佳的生理状态,人的自我防御、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能力只有在其心理状态最佳时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所以,心理养生是驱邪防病、延年益寿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记者问:谈到养生,大家都十分关注饮食和运动,吃什么最好?应该怎么运动?

高校长答:人是杂食动物,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体质特点、居处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或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对饮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笼统地说吃什么好,关键是吃得合理。我给大家的提示就是:清洁、合理、有节、有度,既要拣喜欢的吃,又要什么都吃,还要什么都不多吃,必要时有选择地吃。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一定要合理。判定运动量是否合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运动时和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即在运动时不感到心慌、气短(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稍微出汗,运动后感觉轻度疲劳,而全身舒适,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神饱满。也可用运动时的心率作为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即“170-年龄”:将运动时每分钟的心率数不要超过170减去实际年龄的数,认为是适量运动。

记者问:当前社会上的养生宣传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养生宣传是否需要规范?

高校长答:养生宣传的普及可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处理不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科普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一项工作,要求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高深的专门科学知识传授给普通的民众,既需要扎实的专门知识功底,又需要很好的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尤其是中医药知识推广工作更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轻松做到的,一定要真正的中医药专家甚或是中医药大家才能胜任。因此,媒体在选择讲座专家和讲座内容时要认真把关,充分发挥正规中医药院校与医疗、科研机构的作用,保证推广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传授给百姓正确的中医药知识。如果讲座者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不准,对中医技能的运用没有经验,就难免望文生义,产生谬误,容易误导受众。

记者问:中医养生有悠久的传统,在养生热潮中,中医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

高校长答:“水没来,先修坝”,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临床重治轻防的现象却依然严重。长期以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被看作是医生的神圣天职,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关注的是已经发生的疾病和已经患病的病人。临床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治疗放在了医学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治疗第一,预防第二,是医疗行业的普遍现象。这就颠倒了预防与治疗的逻辑顺序。可喜的是,党和国家提出了重心下移和重心前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预防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中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医学,其着眼点是调整人的状态而不是与疾病的对抗,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和历史悠久的养生保健方法恰恰符合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记者问:光明日报的读者,集中在中年以上的人群,您对这部分人群的养生有什么提醒?

高校长答:中年群体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都是处在“顶梁柱”的地位,由于工作忙、压力大,大多是休息少、锻炼少、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饮食起居节律性差、应酬多、坐车多、烦忧多,这部分群体大多处在亚健康状态或患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疾病。这与其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影响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因素虽然很多,但60%与生活方式有关。也就是说“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无从谈起”。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我们选择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选择了健康!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