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健康报 2020年5月20日报道中医药高等教育当求“变”

发布时间:2020-05-20

  5月20日,健康报“中医周刊”刊发我校党委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谷晓红文章:中医药高等教育当求“变”。全文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国家医疗队奋战在抗“疫”一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医医护团队成为这场战役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中医药人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我们多年的医学教育经得起考验,成绩可喜。同时,疫情严峻形势更需要中医药教育进一步思考,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未来如何推进中医药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强身壮骨”从哪里入手

  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通过努力,让全国人民看到中医药疗效,社会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期望更加高涨。在民众中,中医药形象得到较大改变。中医药化危为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

  从业人员缺口大。疫情发生后,全国330余支医疗队、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主战场。其中,中医医务人员近5000人,约占总人数的1/10;基层掌握中医从业能力的人数少,疾控部门中的中医人才更少;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中的中医队伍薄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常态下中医药从业人员与医学教育也明显不足。据统计,2010年~2017年中医药从业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从6.89%升至7.39%,占比小且增速缓慢;近5年中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医学类中占比仅为16.3%左右,且一直未明显增长。此外,公卫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以及能够参与海外抗“疫”工作的中医人才等均呈现短缺状态。

  医护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存在短板。在疫情发生早期,公共卫生、中医药参与率低。中医疫病学防治虽有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由于西医与科学界人士不了解中医,使其未能在防治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果。中西医语言体系并不完全融合,也削弱了中西医协同优势的发挥。建议加强医护人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建设:1.公卫与预防医学相关知识能力。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专业等),《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都很小,导致从人才培养环节就出现了知识与能力体系的缺失。2.西医人员的中医相关知识。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选修课程,学时最多为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这导致西医医护人员对中医药思维、知识、理论和运用能力没有达到了解或熟悉的程度。3.中医人才的急救能力。中医人员在参与危急重症抢救工作中仍然偏少,显示了一部分中医人才在急救方面的不足。同时,各地临床实践中的中医辨证用药水平存在差异,对中医经典理论掌握参差不齐,温病学、温疫学派在专业教学中重视不够。

  此次疫情专业学位研究生、住培生未参与救治,且未坚守原所在岗位,使得医疗队伍的“预备役”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未得到很好的锻炼。由此也提示我们,医教协同政策未完全落地,医学生、住培生定位不清。

  改革不能怕“伤筋动骨”

  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若想更好彰显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医学教育体系就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和交叉创新融合。

  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科体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但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健康,显著疗效是共同的目标。医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不分中西的“未来医学”。鉴于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的确切疗效,我们要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并落实“中西医并重”,积极开展“中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项目,探索通过中西医、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修改传染病法、传染病防治体系等,确立中医的地位,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将中医药介入公共卫生体系。同时,在综合性医院中,各科室进驻中医师,共同面对疾病,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

  加紧复合型人才培养。医学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不分中西的“未来医学”。以传染病为例,就是要以“守正创新”为指导思想,围绕传染病的预防、预警、诊断、辨证、治疗、康复等,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临床应用。要在温病学、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理论思维指导下,结合呼吸、急症、消化、危重症等临床各科,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病理、药理、病原微生物等现代学科,运用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借鉴天文学、气象学、环境科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学科知识,协同合作,共享互鉴。

  实现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实现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将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整合。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多元发展成才提供平台。

  落实“医教协同”。1.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医教协同”工作,使之落实落地。2.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或住培基地的人才培养。加强相应硬件条件建设,如建设宿舍、图书馆,对住培人员、专业学位医学生给予相应待遇,使之真正成为医疗卫生队伍的“预备役”。3.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成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综合临床能力。以社会和医疗市场为人才需求导向,扩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中医药人才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