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中药学院承担的药品评价中心课题 《基于中医药典籍数据挖掘的乌头属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研究》顺利结题

发布时间:2016-12-02

  11月29日,我校张冰教授主持的药品评价中心课题“基于中医药典籍数据挖掘的乌头属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研究”结题。结题验收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参加结题验收会人员有药品评价中心郭晓昕处长、杨乐、朱云;结题验收组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承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边宝林、北京市中医院雷仲民、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张志斌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主任张冰、林志健博士、刘欣博士、张晓朦博士、李凡、田志平等。

  首先,药品评价中心郭晓昕处长介绍了“基于中医药典籍数据挖掘的乌头属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研究”的课题背景与意义。乌头类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广泛,治疗沉疴痼疾、疑难杂症屡有奇效。但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乌头属中药安全问题每年都有所警示,希望通过挖掘中医药古籍宝贵的用药经验与药物警戒思想,为现代乌头属中药安全问题的评估、防范提供依据与参考。

  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承德主持结题验收工作,审阅结题报告,听取课题组课题汇报。张冰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专家汇报课题完成情况,从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结果、产出转化四个方面详细汇报了“基于中医药典籍数据挖掘的乌头属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研究”。课题系统梳理了秦汉至明清代表性中医药古籍,从临床应用处方信息、药物文献信息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首次提出“乌头类中药传统药物警戒思想框架”,并建立“乌头类中药处方信息库”,明晰乌头类中药“识毒-防毒-用毒-解毒”的传统警戒思想实践,形成了基于古籍乌头类中药临床应用“效”与“毒”评估模型,从性味、功效、适应症、配伍、炮制品、剂量与疗程控制、特殊人群用药以及中毒解救等多方面指导临床应用。

  结题验收组专家王承德、边宝林、雷仲民、张志斌、赵进喜针对汇报内容分别进行了提问与建议。验收组专家对本课题立项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认为课题组工作量大、研究细致且全面,成果突出,研究填补了乌头类中药安全用药理论研究的空白,对乌头属中药的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实际指导都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其他毒性中药研究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课题结题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本课题研究完成所有研究任务,已达到预期目标,同意结题。再次对《基于中医药典籍数据挖掘的乌头属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研究》的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课题组持续开展研究,为毒性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建议。

  (中药学院)